国家医保局:医保码用户超10亿人 接入定点医药机构逾80万家 |
文章来源:道元京 发布时间:2025-04-05 16:40:40 |
换一句话说就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层面,仅从技术角度而言,法律的发展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都始终是受到政治——现实的政治与政治的现实两个方面——的促动、制约与控制的,政治毫无疑问是法律的发展动因。 [10]Ibid.,at 1614. [11]Ibid.,at 1614. [12] Owen Fiss,Free Speech and Social Structure,in Owen Fiss, Liberalism Divided : Freedom of Speech and the Many Uses of State Power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6, pp. 8 — 30. [13]Ibid.,pp. 12 — 13. [14] Jack Balkin Sanford Levinson (eds.), Legal Canons, New York,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0. [15] Ibid.,at ix. [16]Ibid.,at ix. [17]Ibid., pp. 410 — 411. [18]249 U.S.47(1919)。1.网络中立 网络中立(Network Neutrality)或可算是目前美国第一修正案领域最激烈的争论点之一。 [60] 何为不中立的网络?常见的做法是控制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公司,故意减慢甚至屏蔽用户对某些网站、内容或服务的访问。自治理论家基本围绕着自治、选举和公共对话等概念来建构其理论。之所以说过滤前途光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美国最高法院认可,走向过滤似乎已经成了美国网络规制未来的方向。对此最形象的总结同样来自欧文·费斯。在这种时候,千千万万普通公民唯一可以借助的力量只能来自政府。 [62]不难看出,那些掌握基础设施的公司,其权力和影响力已经大到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的地步。作为一种思考模式,就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街头发言者模式就像母体(matrix),一切变化和衍生都从它而来。法哲学的这种科学本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法哲学具有科学批判的功能。 因此,法哲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正确认识和充分理解客观的、既存的法律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改革和完善法律现实,使之成为理想的,与人的根本目的相一致的法律生活图景。这是因为,人作为自在的或自然的存在与自为的或自觉的存在的统一体,本身就内在地具有超越的本性——对自然的客观世界的超越和对人的自我的超越,正是在这双重的超越之中,人与世界、思维和存在获得了否定性的统一。前者指向法哲学理论之外部,是法哲学的实践批判。法之实然、法之应然、法之实然与应然的统一,即法的真、善、美的统一,都可以从法的理念即公正中找到最终的根据。 这样,法哲学实践批判的对象便首先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对静态的法律现象的批判。法哲学对法理念的寻求,目的在于获得对法存在统一的、终极性的理解,并在这种终极意义的统一性理解和认识当中,来统一地、终极地解释法自身及其运行过程,从而达到对人的法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正当性、合理性与必然性的充分认识与自觉反省。 因此,批判作为否定现状和实现理想的活动,乃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方式。它的观点是由这种信念构成:不屈从任何权威,在所有事物上依赖自己的反省思考,并同时毫无保留地拒斥任何与此不相符合的东西。问题在于,作为批判主体的法哲学理论与作为其批判客体的其他法哲学理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前者何以能够对后者进行批判?它的这种资格又是如何获得的?换句话说,一定的法哲学理论要想获得对其他法哲学理论进行批判的资格,就必须首先证明其自身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就必须首先针对自身作内向审视,进行内在的自我批判。法哲学正是在这种对法理念及其现实化运动的肯定—否定的循环之中深化与升华、发展与完善着,这也是法哲学的科学品格与批判本质的根本内容与具体体现。 也就是说,以多样性的具体标准和尺度,不同的法哲学流派和法哲学家在具体的法哲学实践批判过程中,为我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立体的法律及人们的法律生活的现实画面,也为我们建构起了各不相同的法律和人们的法律生活的理想模式。这种被法哲学所着力寻求的法理念及其现实化的意义,不是其自身的本文含义与内蕴含义(这是法的本体论所要认知的对象),这里的意义是一种外在的作为关系的意义,即法理念及其现实化对人的意义。〔10〕 而在现实的社会当中生存、发展和完善的人类,它所要超越的自然世界已经是包含了人化了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当然,你所做的事情首先是过生活。 正是法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对法理念的概括和归纳,才使法理念的内容在时代水平上获得了丰富的内涵与色彩。法哲学对法理念及其现实化的真与善的统一模式的寻求,就是对法的理想,即作为法之真与法之善和谐统一的法之美的寻求。 所以,罗伯斯庇尔坚决主张:服从法律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关键词:法哲学|理性批判|法理念 在一个法制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金科玉律是什么呢?那就是严正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因此,法理念在形式上是恒定的、唯一的,而其包含的实质内容却又是具有历史的相对合理性与无限发展丰富的可能性的。这种批判涉及现行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部门和现存的整个法律体系,主要是分析和揭示它们在内容上的不合理性和在逻辑上的不一致性,提出校正和完善的适当方法。法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从真善美的统一来寻求对人的行为予以法律规制的有效途径,为法律制度设计与法律模式选择提供充分的理由和根据。在古希腊时期有过这样的例子。再次,对法理念及其现实化的是与应当、现实与理想、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之模式的寻求。这样,在法的领域,人的超越本性便体现在:其一,人对法律的超越,即在法自身的范围内寻求真善美的统一,这就是对法的实然的探索,意在求法之真。 这种内在审视与自我批判乃是法哲学的理论批判,它所直接针对的恰恰是法哲学自身的理论内涵。〔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中译者序第4页。 因此,法哲学对法理念及其现实化的追寻、反思、否定与重建,实际上是对法的本体论的批判性建构,目的在于获得对法的存在根据的终极性的体认和解释,以求得法的历史与现实、实然与应然的真实的合理的统一。因此,只有当作为涵括了所有人类活动及其全部知识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最终根据与最高准则,在法的领域由抽象化到具体化、由普遍化到特殊化、由一般化到个别化,由间接到直接,即由一般的普遍抽象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具体化为就法这一特殊领域而言是普遍的、一般的、抽象的最终根据和理由、最高标准和尺度时,人的超越本性在法的领域的充分展示和实现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的否定性统一也才能得以在法的领域最终完成,而法哲学也才得以获得其作为出发点的理论公设,以构建自己的法哲学理论大厦。 在法的领域也自不例外。因此,法理念不断地在其历史的展开当中物化和对象化,凝聚并外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各具特色的现实的法律与法律现实。 〔3〕〔4〕〔6〕〔德〕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 重庆出版社(1989),第3~4、72、255~256页。正是在对法理念的否定与重建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中,法理念获得了历史的、相对的确定性、统一性和终极性,具有了丰富的色彩和内容,法理念及其现实化运动也才在历史的进程中得到了发展和进步的可能。〔8〕 法哲学批判既然首先是一种针对法律和人们的法律生活现实,而着眼于法律与人们的法律生活未来的实践批判,那它便不是,也不应当是对法律及人们的法律生活现实的简单否定与单纯责难,也不是,或者不应当是浅薄地吹毛求疵,而是一种认真而严肃的反思、辨析、鉴别与选择的复杂活动和过程,它应当有自己的充分根据和理由,有自己的正当合理的出发点。过生活牵涉到情绪、信仰、怀疑和勇敢。 而从根本意义上来看,人们对法理念的认识之所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皆导源于人的思维的特殊性质,人的思维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对法理念的认识。——杰里米·边沁 法哲学是从法的角度,对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价值和人的生存目的,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完善的哲学透视。 或者说,一定的法律现实正是一定的法哲学理论和观点的物化形态与实践表达形式。最后,法哲学的批判本性,或者说法哲学的科学品性还体现在,它要对自身的方法论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考察。 通过法哲学的实践批判和理论批判,法哲学才得以完成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创造和建设的历史使命。这样,作为对体现法存在的法之真的、法的本体论的探究,法哲学就不仅要对法理念及其现实化的实然状态作出自己的认知、解释和描述,而且还要说明这种认知、解释和描述的坚实根基和充分理由、探讨其合理性与必然性。 进入 姚建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法哲学 理性批判 法理念 。因此,法哲学在对一定的法律和人们的法律生活现实予以实践批判的同时,不能不在此基础之上把其批判的矛头指向支撑该法律现实的一定的法哲学理论和观点。正因为法哲学的前提批判,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其理论内容的自我批判具有历史性和暂时性,它只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暂时的完善性和相对的真理性,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它会逐渐丧失其合理性,必须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重新予以思考。注释: 〔1 〕请参阅孙正聿教授的专著《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及其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文。 〔2〕 马克斯·霍克海默认为:哲学的社会功能就在于批判当下普遍流行的东西。这样,在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这一最高标准、尺度之下,古往今来的法哲学批判,其具体出发点、标准和尺度又显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来。 因此,对自身理论前提的批判,也即对自身理论赖以建立的根据、理由、标准和尺度的批判,是法哲学的批判本性与本质的根本表现。作为对体现法存在之终极意义的法之善的、法的价值论的追寻,法哲学也不仅要对法理念及其现实化的应然状态作出自己的归纳、设定,而且还要提供之所以作如此归纳、设定的理由和根据,论证其正当性与必然性。 然而,对法来说,这一根本标准和尺度的普遍一般性和作为最终根据与最高准则的性质,使其具有间接属性,它还不是法的最直接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因为它还没有在法的领域具体化,即还没有把法的特殊性包容其中并直接体现和表达出来。后者指向法哲学理论之内部,成为法哲学的理论批判,即法哲学的自我批判。 |
下一篇: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安全重点任务
|
相关资料 |
三星关闭惠州工厂,停止在中国生产手机 |